阅读历史 |

第201章 台谏vs朝官,苏景明的封神之辩(1 / 3)

加入书签

十月二十八日,清晨。

三百余名京朝官齐聚大庆殿。

往昔,都是台谏弹劾百官,今日却是五十余名朝官齐齐弹劾台谏官。

这在大宋朝,还是头一遭。

众官员都非常激动。

有人意在担任弹劾主力,有人意在煽风点火,有人意在观察风向后再站队,也有人纯粹就是来看戏的……

台谏官,干得本就是得罪人的差事。

再加上近三年来过于强势,自然引得很多官员都想要看一看台谏的笑话。

赵祯高坐御座之上,环顾下方。

“近日,朕收到诸多官员的奏疏,皆是弹劾台谏之事。弹劾理由,较为混乱,今日便廷议此事。”

“对台谏有意见的官员可先轮流发言,尽道台谏之失,而后台谏官们再统一回复,若有对台谏官所答不满意者,可当面质问!”

旋即,赵祯站起身来。

“台谏出列,面向众朝官。两府三司的主官也都先站于一旁,暂不发言!”赵祯高声道。

顿时。

唐介、欧阳修、苏良、何郯、范镇、周元、赵抃、吕诲等人全都站了出来。

文彦博、夏竦、吴育、王尧臣等相公也都站在一旁。

宰执相公们若开口,容易左右一些官员的想法,故而赵祯先不让他们说话。

众台谏官,各个精神抖擞,目光炯炯地望向对面的朝臣。

无丝毫惊慌失措之态。

一些做足了弹劾功课的朝臣本来斗志昂扬,但当看到为首的唐介、欧阳修、苏良三人后,不由得有些怂了。

今日谁若能使得这三人低头,那必将名扬天下。

这时。

高若讷率先站了出来。

“官家,近三年来,台谏聚而成势,在朝堂经常以合班论谏之名,排除异己,裹挟圣意;在私下更是毫不避嫌,经常与某些官员小聚,有结私党之嫌。”

听到此话,一旁的包拯不由得挺了挺胸膛。

他能听出,高若讷口中的“某些官员”指的就是他。

“尤其是今年来,欧阳修、唐介、苏良三人曾多次指责两府,大有凌驾两府之上的趋势,天下事岂可尽由台谏做主?若不降台谏之权,必将贻误朝政!”

高若讷说完后,数名朝官纷纷站了出来。

“台谏官整日沉迷于风闻奏事,经常将小事大而处之,使得百官人心惶惶。他们言辞犀利,擅于诡辩,以能罢黜官员为荣,将合班、留班、伏阁等冒犯类诤谏方式引以为美谈,实属朝堂之大害,群臣无不畏而远之。”

“台谏官在民间多有线人,这使得他们可随意左右民间舆论,以自己的利益为需求评断是非,哄骗官家,若再不抑之,朝堂之上恐怕只剩下一种声音,那就是台谏之声。”

“台谏仗着在官家面前独立言事的权利,多次影响官家决策,破坏朝堂氛围,实乃君臣相处之大忌!”

“台谏整日以监察百官为由行利己之事,他们监察百官,却容不得别人监察台谏,臣建议应立即出台条令,约束台谏各种逾矩之行为。”

……

不多时。

二十多名朝官们纷纷出言,讲述了他们罗列的台谏官罪状。

紧接着,突然没声了。

赵祯不由得一愣,苏良等台谏官也是一愣。

明明有五十多名官员上奏弹劾,而今只有二十多名官员发声。

实属有些少了。

这时,高若讷朝着几名馆阁官员使了使眼色,后者就当作没看到,直接低下了头。

高若讷甚是气愤。

而看到这一幕的苏良,不由得乐了。

朝官们也并不团结。

有的人敢上弹劾奏疏,却不敢直言台谏之失,因为他自知有不为人知的过错在身,担心被台谏针对。

还有的人则是因弹劾台谏之言已被前面的官员讲过,他再言无用。

这时。

开封府推官张尧佐突然站了出来。

“官家,臣就是遭受台谏所害最严重的一个例子。”

“臣以进士之身入仕途,为官一方,多有贤名,无论是官声还是政绩,皆优于同榜进士,然只因臣为外戚,多次遭到台谏弹劾,使得老臣仕途坎坷……”

张尧佐说着说着,不由得开始哭泣,眼泪都落下来了。

他对自己总有一种莫名的自信。

觉得若不是被外戚身份所连累,当下都能入主中书了。

坐在上面的赵祯,有些哭笑不得。

若不是张美人经常吹床头风,依照张尧佐之才,能担任一州知州,便算是祖上积德了。

欧阳修和唐介这两个阻碍张尧佐成相的“罪魁祸首”,忍不住掐着大腿才未曾笑出声来。

二人实在无法理解张尧佐这种“迷之自信”到底来自何处?

随即,大庆殿再次变得安静下来。

台谏官们纷纷露出笑意,脸上的表情分明是说:就这?

他们本以为这次朝官们的攻击会如疾风骤雨一般,声势浩大。

哪曾想蔫得就像秋后的蚂蚱,短得就像兔子的尾巴。

夏竦面带愠色,在心中骂道:一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