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二百零六章 “张兴厚”“二舅”(1 / 2)

加入书签

聊聊普通人的困境视频发布后,接棒谢振华的手机十年系列,占据了X站日榜第一。

一日之间获得了300万播放量,60万点赞,71万投币,7万评论。

成轶的新账号“成轶说正事专用号”也获得了54万粉丝,一日之间获得54万粉丝,看似夸张,实际上大多是成轶大号转移过来的,大概只有十多万粉丝是因为这个视频新增的。

这是短视频时代第一个将视角聚焦在“小镇青年”“农村青年”上的视频。

它用真实的笔触,把27个小镇青年当做一个范例,通过描绘他们每个人的家庭画像、近况,揭露了小镇青年真实的现状,反应了他们从出生,到上学,到就业,到结婚生子,面临的种种困境。

这27个人只是一个浓缩的范例,在他们身后,是两亿多的小镇青年,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群体。

在此之前,市面上的青春喜剧中,大部分电影都是讲大都市中的男欢女爱,讲着酒吧、夜店、派对、豪车,讲着穿着校服的学生,青春靓丽,拥有各种才艺,追逐各种梦想,上下学父母车接车送。

这些意象离小镇青年太远了,与城市青年相比,小镇青年在数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却属于一种失语的状态,没有影视作品落脚在他们的青春里,或者只是流于表面的空谈。

小镇青年被冠上了各种头衔“杀马特”、“精神小伙”、“鬼火少年”、“凤凰男”,“新农人”、“农二代”。

但是这些“头衔”和“标签”,都是高高在上,是贬低的,是不屑的,是化精英带着优越感贴上去的,他们没有深层次地理解小镇青年的生存现状,只以结果论,给他们贴上了种种标签。

而成轶在这个视频中,将深层次的原因展现了出来,他们家境贫寒,父母没有化没有视野,所有人都挤在“学习”这一条赛道上,当学习这条赛道走不通,少年人心比天高的心态在无情的现实中显得无处安放,自然就扭曲成了“杀马特”,“精神少年”,“鬼火少年”。

他们有错,但并不只是他们的错,是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他们个人共同造成的。

成轶的视频不止让社会重新审视“小镇青年”这个群体。

也让小镇青年们,“鬼火少年”们,“厂妹厂仔”们获得了共鸣,成轶的视频告诉了他们,导致他们糟糕的人生的错误,不能全部推诿到他们自己的身上,他们不是父母口中的“没出息”,“学坏了”,不是老师口中的“不好好学习”,也不是社会口中的“不上进不努力”,如果他们有机会,他们的人生也会大有不同。

这何尝不是一种救赎呢?

这就是成轶这个视频火爆的原因,这个视频是真实的,是勇敢的,它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但是各大官媒却鲜有报道。

2月8号,谢振华的父亲一个接受采访的片段流出。

采访里详细介绍了谢振华的家庭情况,他的父亲1987年进入湘大学习,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了体制内工作。他的母亲是在教育系统工作。

谢振华的父亲在采访里说他们夫妻两人一直支持儿子做自媒体行业。谢振华看了都摇头

于是一个话题登上了违博热搜:谢鸿蒙的成功离不开开明的家庭教育。

同时,关于成轶视频的讨论也挂在热搜上:成轶,普通人的困境。

两个热搜彷佛是两个极端,一个是预言了全面屏时代的谢鸿蒙,拥有卓越的眼光,家庭优越,父母开明,衣食无忧。

一个是成轶视频中的张兴厚,明明考上了大学,却因为母亲生病,放弃了读书,为了给母亲凑医药费,选择去工地打工,摔断了腿。

两相对比之下,正印证了成轶视频中的观点:一代人之间的贫富差距。

智乎上也出现了对这一现象的讨论:张兴厚与谢鸿蒙同时出现在违博热搜,你认为哪个更能反应我们的真实世界。

有答主回答:“我们的时代不缺少张兴厚,也不缺少谢鸿蒙。

张兴厚是小镇青年的代表,努力,刻苦,发挥了自己努力和天赋的极限,却受制于家庭环境,如果他没有遇到成轶,或者说,成轶没有拍这个视频,他已经死了,成为了时代的悲哀。

谢鸿蒙是城市青年的代表,本身足够优秀,又受父辈萌荫,充分发挥了家庭的资源,走的是华夏传统中阶级跃升之路,一代代人,不断将后代托举起来,等待一个天纵奇才的出现,然后带领整个家族上升到更高的台阶。

两个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体现在都足够优秀,不同之处恰恰反映了我们郭嘉上下层的割裂......”

舆论发酵之下,成轶视频的热度不断提升,虽然没有官媒助力,但是在大众的不断讨论之下,已经成为了现象级的作品。

朋友圈,QQ群,微信群,人人在谈张兴厚,“张兴厚”、“谢振华”跟后世的“二舅”、“周劫”一样,已经成为了一个互联网时代的符号,成为了一类人的代表。

只不过“张兴厚”和“谢振华”都是褒义的。

成轶的视频还造成了一系列的余波,一是当地ZF联合红十字会,已经联系上了张兴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