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零二章 说降祖约(1 / 3)

加入书签

对于刘泰来说,自己的确是需要树立标杆,但标杆这种东西,给死人树立总比给活人好。

毕竟给死人的册封再重,死人也不可能从墓地里爬出来。

与此同时,自己也需要为现在自己的大汉跟刘渊的大汉做出一个区分。

自己并不是匈奴汉,自己是大汉正统,支持的就是这种对抗异族的民族英雄。

从而对自己的身份做个更清晰的定位,就是自己是汉人的大汉,不是匈奴人的大汉。

而温峤阻止刘泰便是因为如此。

大王您到底是随着匈奴汉国的发展一路成长起来的,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你都是匈奴汉国的继承者,哪怕你现在是大汉汉国,但你这般所作所为,是不是会让人感觉伱太翻脸不认人了一点。

再怎么说,我们的大汉还是承认匈奴汉国的,若是否认了,那些势力里面的胡人怎么办。

但对刘泰来说,经过永济渠建设,已经能非常顺利的把那些遗留下来的异族化胡为汉。

就算退一万步,他们依旧不会说汉话,不会搬砖以外的其他技能,但至少能够让异族存活下来,而仅只是这,便可以让这些异族在自己治理下存续下来了。

所以,自己到底高举不高举匈奴汉国的旗帜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得是要高举大汉旗帜。

当然如果这样,对自己收服关中之战多少会增加几分难度。

但对刘泰来说,有时候明晰了自己的立场,那不仅自己更容易确定谁是朋友,以及谁是敌人,就算对别人来说,也能更好的确定自己的立场。

至于拔高了祖逖与刘琨的地位,让他们享受到跟自己同样的祭礼,就现在的标准来说,自然是王爵级别的,让人知道了的确是让人感觉羡慕。

甚至将来自己称帝了,那么这些民族英雄更是能够享受到帝礼仪,这样就未免有几分太过折损这些大汉国威了。

毕竟古代臣子死后的最大荣耀,就是“我父亲配享太庙”,祭祀皇帝时顺便祭祀下他们。

不过刘泰是不同的,因为只要是战卒是正常的战死牺牲,那一样是会进入到英烈祠中,每年都会享受到刘泰爵位等级的香火。

甚至每次新兵入伍,士卒出城,征战归来,老兵退役等等,只要时间不是紧张到一天的时间都腾不出来,那都会让士卒们去统一上香。

这也是刘泰麾下的士卒们思想相对较为统一,更是愿意拼死决战的基础。

所以,能跟刘泰享受同样待遇的祭礼与香火,这并不是特例。

刘泰也没感觉这种事情多奢侈,否则也不会分享给所有为国牺牲的战士。

而这对大汉来说是分享给所有战士的荣光,但在晋廷的话,就是晋廷中被刘泰所认可的最顶尖人物才能享受的待遇。

不管怎么说,自己跟着刘琨,在北方也算是有过多次的合作。

哪怕自己跟他真是清白的,但要只单立了刘琨,别人再翻一番自己与刘琨之间若有若无的联系,不相信怎么办。

所以,还是把祖逖给拉过来,让这两个家伙成为组合一起出道。

最重要得是,他们都一心为了晋廷,结果晋廷处理起他们来,却是格外的冷酷。

不论直接舍弃了北地的刘琨,又或者是夺取了祖逖的兵权,甚至把祖逖给气死,可以说都是晋廷在糟蹋自己的人才。

这就让还没跟着晋廷混的人才多少会有几分迟疑,跟着晋廷混的人才多一分怀疑。

就算得国最正的大明,面对先有于少保,后有卢尚书的例子,这所带来的无行影响,让多少有志之士血冷,无德小人更蜂拥涌入东林党。

所以,刘泰给刘琨与祖逖抬一抬的名声倒是无所谓,反正自己不介意。

不过,刘泰从容不迫的态度,却让桓宣充满了感触。

对他来说,他也好想自家族谱上能出现这样一个人,哪怕这人不是自己,但这所带来的隐性利益,对重视名声的世家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毕竟在世家制度下,名利两字永远是名在前利在后,更不要说这利益,是能真真切切的惠及全族的。

桓宣主动请缨,对刘泰表示自己去做这个说客,去说服祖约。

毕竟桓宣却也清楚,自己投降刘泰后,连自己能不能继续掌兵都不知道,但要是把祖约拉过来,那多少也算是一个团体,那报团取暖之下,想来在刘泰手下也不会太难受了。

事实上周平与祖约双方倒也是在僵持中。

因为刘泰一路带出来的习惯,尽可能清扫掉外围防御设施,同时也是一开始的战术,至少先围困祖约一段时日,等待赵安的信号再动手。

尤其是围城这种事,在战争中更是常有的,多围困个几天,那就多围困几天。

反正周平是有黄河作为补给的粮道,倒也不怕没有粮食,但祖约就不一样了。

说到底,这也是刘泰打通了永济渠的好处,随着时间逐渐到达,夏季时有幽州与青州的冬小麦收割,秋天的时候有河北大地的粟米丰收,更不要说渤海湾的鱼干更是源源不断的从后方调度过来,所以周平也一脸淡然的打着持久战。

至于让手下精锐去强行攻城,从而打成绞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