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新的改变(下)(1 / 3)
而且潼宜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城市,不仅仅是它的经济总量,也包括了它的城区规模和市民的数量!对于那些非潼宜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想要成为潼宜的正式市民,除了国家规定的种种方式,还有潼宜市政府自己规定的对于那些优秀人才的特殊优待之外,对于那些在潼宜工作一定年限,又没有犯罪纪录的外来务工人员,潼宜市也是来者不拒。其中最为人知的就是报考潼宜包括警察系统在内的公务员系统。而只要一家人中有一人加入了潼宜的正式居民,家庭的其他成员再想获得潼宜户籍,就会简易和快捷很多。 这一连串的优待和变相的放松,使得愿意前来潼宜务工的外来务工人员每年可以说都是在递增,流动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本地人口,但是潼宜的治安环境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恶化,一方面是因为潼宜的警察系统比较给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外来务工人员想要成为潼宜本地居民,没有犯罪纪录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条件,而且由于希望得到户籍的人员众多,而潼宜市每年接纳的新市民也是有着一定数量限制,并不是无限制接纳,所以如今已经连有没有治安处罚,也成为了申请人排队的一项指标。 也许有人会说,反正在潼宜,市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市民在大面子基本上一视同仁,潼宜的户籍还有什么用?犯得上那样处心积虑地去谋求吗?问题是,潼宜的户籍在潼宜本地确实是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待,潼宜政府对于外地前来务工的人员,也是相当地优待,但是有潼宜户籍和没有潼宜户籍,在秦西省的其他地市和国内其他省份里却是不一样! 最简单的一条,高中毕业生拥有潼宜的户籍就能够在潼宜参加高考,大学录取比例只比奉元户籍的学生低一点,而远高于省里的其他地市!仅仅这一条,就令无数户籍在三线城市甚至于县级地区里的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为之趋之若狂! “现在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师资力量。而是没有足够多的学校,其实我们兴建学校的速度已经是省里最快的了,但是实在是架不住人口增长的速度。”马永福苦笑道,谁也没有想到。就这样大肆兴建学校,还不能够满足需要。而其他的城市市长,就没有这份烦恼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上学问题虽然年年提,但是年年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解决。上面也不会因此而正式问责。但是在潼宜就不行了,对教育的重视,那可是来自方明远和苏爱军! “在学校推行这一制度,充分地将周六日利用起来,多多少少地也可以缓解一些就学压力,而且这样的话,也可以满足一部分家长的需要。”马永福道,“据调查,家长在周六日上班平时休息的家庭也有不少的。当然了,这只是我一点想法。也没有指望它能够解决问题,只是想探索一下可行性,要是可行的话……” “恐怕很麻烦,而且这些学校的教室,在周六日也不是完全空闲的,市里的成人教育有不少就是借用周六日的学校教室进行授课。”方明远皱眉道,“赵叔,马叔,市财政能不能加大在教育上的投入,多兴建一些学校?” “市里对教育的投入。按比例来说,已经是省里最高的了。而且现在再建也来不及啊。”赵绪安道,“其实,我觉得非常之时就要行非常之事。不行就扩大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现有的这些学校怎么也能够腾出来一些教室的。”苏爱军在任的时候,曾经立过一条要求,那就是各个中小学校,无论哪一个年级,每个班的学生都不得超过三十五人。这一规定保证了潼宜的这些学校不会出现一个班里四五十名学生。连胳膊腿都伸展不开的现象,但是也使得每一所学校所能够容纳的学生数量比其他地市的同等规模学校少了很多。 “市里的已有规定,还是不要轻易地突破更改,这样有损于市领导们的威信,而且这样做,固然会接受更多的学生,但是却是以降低他们应有的教学环境水平达到的,那些已经入学的学生会怎么想?学生的家长们又会怎么想?虽然说我们潼宜市向来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人一视同仁,但是我要说,两者还是不同的。”方明远叹口气道,“要潼宜社会安定平稳,就要保证本地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否则的话,是要引乱子的。” 虽然说这样比喻并不是很恰当,但是方明远觉得这样做的后果,就像前世里政府对外国人总是高看一眼,外国人与国人出现矛盾总是会偏袒外国人一样,虽然说这样显得自己颇有自古传颂的大国风范,但是在国际社会上,这种作法却并不怎么受欢迎,在国内更是受到无数国人的不满!什么叫一视同仁,就是即不会因为本地人的利益去刻意打压外来人,但是也不会因为外来人的利益而伤害本地人! 况且,潼宜的未来,真正的基石终究还是家在潼宜的本地人,这里是他们的家乡,也是他们最看重的地方,只要这里有发展的前途,他们就不会轻易地离开这里。外来务工人员,在没有融入潼宜之前,终究是不会将这里认做是自己的家乡的,只会哪里更有前途去哪里,这也是现实! 所以,为了外来务工人员,而伤害潼宜本地人的感情,还更改苏爱军的前规,看似是为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儿童,但是实际上,却是失大于得! “我会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