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6章 出海(1 / 2)

加入书签

成亲之前的这些天,于淮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

不是带庞老游江,就是带庞老爬山,再不然就去小凤山的道观转转、吃些斋饭……

每天活动排的满满登登,从早饭后就开始,特意留了午休,然后下午再继续出去转悠。

程雪担心庞老的身体,可见他每天都兴致勃勃,倒也不再规劝。瓜就不用提了,庞老这几天是真没少吃。好在快罢园了,不然还不得吃个跑肚拉稀?

中秋一过,于家、柳家的亲戚陆续来家,于淮怕庞老见人多、觉得烦,来的人大多被他安排去了邻居家。

在农家,这样的事情常有。我家住不开了就去你家,你家住不开了也可以来我家。反正于淮只有一个宗旨,不能让庞老觉得心烦、闹心。

程雪趁这些天的空闲,把该剪的都剪了。这天吃过晚饭没啥事,就带着白芍、李悦、于晚几人,来新房贴窗花。

白底儿红花,喜庆、漂亮。

柳氏站在外面看了好一会儿才进屋,道:

“真好看啊,还得是咱家雪娘这双手,巧啊。”

程雪笑着把该贴的地方都贴上,剩余的交给柳氏说:

“别夸我了,是您不嫌弃。剩的这些留着正日子盖盘,漂亮。”

“好,好。”

八月十七这天晚上,于家找的全福人到了,先让李恬、李怀上去滚床,然后全福人铺被,接着就关上、落锁,只等正日子办喜事。

来的家里亲戚这会儿就有随礼的,李晖拿出早就得的账簿,一笔一笔、详细记录。

转天晨起,于家热闹非常,天冬在门口摆上两张桌子,帮着李晖一起记账、数点东西。

庞老趁没什么人过来,把准备好的礼金放下,并让李晖不要声张。

二十两,足足二十两银子。

李晖想给拿回去一半都不成,老爷子执意要给。

“这段日子你舅舅可没少费心,这点子心意是应该的。你往中间写,别让他看出来,是不今天就回去?”

“对,吃完饭咱就走。”

“那就好,那就好。”

庞老边说边走,李晖见状轻笑出声,把他的名字往中间写。

迎亲、做福、拜堂、开席……

李晖提前跟于淮打过招呼,所以席面上也就李晖出面讲两句,庞老就坐在一旁,专心搂着农村大席。没有他平日吃的精致,但那种烟火气、热闹劲儿,特别令人舒服。

没等散席,李晖等人就打道回府,于淮也没有多留,毕竟他们能住这么些天,已然不易。

把准备好的东西全部搬上车,叮嘱庞老有空就过来玩,然后一直把马车送到官路,这才回去。

车子上官道走了好一会儿,庞老长舒口气。李晖见状轻笑,递给他一壶温水。

“放心吧,我舅舅那边咋都得晚上才能发现,不会露馅儿的。”

庞老满意的“嗯”一声,说:

“那从后天开始,咱们就恢复正常。你底子虽然不如那俩扎实,但你见蒂新奇,很有发展。”

李晖自然知道自己的实力,拱手行礼,一切尽在不言中……

……

今年中秋连同农忙假,一起放了。

李晖等人回村的第二天晨起,就看到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人,一年一度的“秋收”又开始了。

辽东府今年又是风调雨顺,地里的收成虽然尚不清楚,但看着蒋建业满脸褶子花开的样儿就知道,丰收是跑不掉了。

“哟,晖子回来了,在你舅舅家住的咋样?”

“挺好的。”李晖回答,“蒋叔,今年秋收后还进山吗?”

每年秋收结束、各村都会组织人进山“寻找棒槌”。由里正带队,再加上常年跑山的老者,一行二十几人。如果找到人参就卖掉,钱大家一起分。如果找不到就打点松塔、核桃、榛子啥的,也是一项收获。

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蒋建业自然得照做。

李晖见他颔首,笑眯眯又道:

“蒋叔,我媳妇说今年作坊收松塔跟榛子,两个塔一文钱,榛子带皮三斤一文钱。如果剥好皮的,一斤一文钱。”

蒋建业一听这话,双眼冒光,扔下一句“知道了”就匆匆离开。人参这东西可遇不可求,但榛子、松塔就在山里,这可是看得见的银钱。组织一伙儿人进山,大家彼此照应,多采点,都能贴补家用。

不出一个时辰,全村上下都知道作坊收山货的事情。女人们打不了松塔,但榛子能采。一个个跃跃欲试,只等秋收结束上山赚钱。

庞老这段日子也会下地看看情况,给李晖等人布置了任务就走,看看粮食,柴禾等。每每这时,他都感慨,凉燕虽说是产量大国,可真正量产高的就土豆、地瓜,其他作物的产量并不好。

晚上讲课时就会提及此事,李晖一听就故作理想化的说组织船队出海去对面看看。只要他提起这个念头,肖清霖立马就能附和、迎合,这也是哥俩这几年的默契。

周飞就略微保守,一听出海就各种摇头,觉得危险重重、不可控因素太多,不如在凉燕本土上找。新笔趣阁

每次他的这个态度,都会被肖清霖各种不赞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