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2章 拟作一篇昔昔盐(1 / 2)

加入书签

崔仁师先冲着太子一个深揖,然后态度非常谦卑的开口说了一大段话。

“年年开科太过频繁了,浪费人力物力不说,也真的是没有必要,是人才当年便可考上,不是人才也需要时间学习,臣以为三年一科更为合理。”

“科目繁多也没有益处,我们只需要能治国的贤才,并不需要五行八作的人,都站到朝堂上来。”

“科举之道实在有百害而无一益,前隋之灭亡与此不无关系,前车之鉴不可忘,太子诚然好心,可天下有才有志之士尽在豪门,纵开科举也当以谱牒为凭入科场。”

“古往今来书香门第尽是簪缨之族,豪门十子尚难求一贵,庶族寒门何来贵子?”

崔仁师知道说服李泰不易,他也真是卖上了力气。

“太子生长于林木丛中,便以为天下尽是佳木,殊不知百姓如草,难以为材。纵没落贵族,也早已只知衣食计,不复家国谋。”

“嗯,嗯嗯。”李泰就一直点头,不做一字辩驳,因为他知道现在跟他们吵得多激烈都没有用,自己还有没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出来,不用急着先把矛盾激化。

李泰笑呵呵的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他还鼓励别人发言,只有多听才能知道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知己知彼总没有坏处。

推行科举是大事不是急事,要慎重要缓行,李泰知道先铺平垫稳再走路,倒是他们见李泰这个态度,他们自己说着说着就不说了。

“玄成,你以为如何?”李世民直接把问题抛给了魏征,魏征还没有开口,屋子里就静了下来,都想听听他会说些什么。

魏征与世家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当然细算起来皇室也是关陇贵族出身,也是五姓之一的世家代表。

“太子主张甚有道理,推行科举确是招贤纳士之道,然而科举不能成为入仕为官的唯一途径,它只能是辅路不能是主路。”

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害怕推行了科举制之后,彻底的废除察举制,那世家大族肯定宁可造反也不能同意。

察举制可以把举荐官员这回事,牢牢的掌控在有数的几个世家大族的手里,这也是皇室为什么坚决要推行科举选才的原因。

现在要是硬来的话,你这边直接废除察举制,那刚统一了没到三十年的国家将再一次四分五裂。

世家是拥有颠覆王朝的力量的,前隋就是得罪了世家,世家决定要换个当家人,李唐才趁机得到了天下。

这时候真的硬来的话,江山真的会倒吗?不一定,但江山真的会乱。所以不是不敢硬来,而是没有硬来的必要。

科举这条路,现在还能确定说它是一条路,只是前隋给踩出来的一道痕迹而已。

魏征的意思是先把它踩实,让它成为一条路,哪怕是小路,走着走着也许就走出一条通天大道。

李泰真的没想过两条路并行,他想到的就是一步到位,现在几经碰撞,他也知道难度有多大了,想想魏征的说法,似乎真的是更为实际一些。

李泰没有说什么,就一直是一边“嗯”着,一边点头,他主要就是想听,不想说。

李世民又看向了房玄龄:“乔松,你怎么看呢?”

房玄龄本人就是进士出身,他娶妻又是范阳卢氏,如今他的女儿又要嫁给太子,很多人的目光不约而同的落在了他身上,都想知道他是什么样的态度。

“臣以为多开些科目没什么,但不能所有的科目都入仕,取仕要设定哪几科必须过关。”

房玄龄也不知道李泰想列多少科目,但科目若多了起来,就必须得分个主次才行。

“以谱牒为凭入科场,显然不公,但所有人都可以入科场,也不甚妥当,有些地方路途遥远,也没什么人才,何必瞎折腾?就划定几个地域必须参加科举即可。”

李泰一听这话,眉头便皱了起来,我要开科举就是给全天下的读书人,开出一条功名之路,你划定几个区域?

住在京城的可以参加,住在偏远地区就不可以参加,那叫公平吗?而且这个区域一划,必然是把世家贵族所在的地方全划进去了,穷人区就别指望了。

这样的话,那科举的意义何在呢?这跟拿谱牒入科场几乎是一个意思,只是看起来貌似公平了一丢丢,其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李泰心里不赞同,嘴上没有说一个字的反对,依旧是“嗯嗯”的点着头。他发现附和魏征和房玄龄的人偏多,看来他们说的方法更易行。

不过他们的说法,李泰总觉得不够满意,这不就是一种妥协吗?李泰当然不愿意做出这么大的让步,不过他没吭声。

没什么其他的事,李世民就让大家先散了,只留下了魏征和房玄龄。李泰感觉很高兴,这回可以畅所欲言的好好讨论一番了。

李泰还没有开口说话,房玄龄就笑吟吟的问道:“太子殿下套过马吗?”

李泰摇了摇头,诚实的回答道:“没有。”

“套马的套子必须要松,松到让马觉得这套子对它而言毫无作用,甚至松到让马看不到套子在哪儿,套上以后才慢慢收紧,而不是一开始就把一个尺寸合适的套子硬往马脖子上套。”

李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