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章 八十二章(1 / 6)
吕布杀父,虽迟但到。 经历了之前的叛乱与动荡,整个蒙古大营宛如春耕时节的一块地,被底朝天地彻底犁了一片,处处混乱不堪,惨不忍睹。 尤其是那几场天雷霹雳,更是将地面劈得坑坑洼洼,满目疮痍。 幸好,陈宫在制定计策时就想到了这一点,让吕布提前将一干辎重军备尽数撤走。 至于那些大体量之物,仓促之间实在没法移动的,也严密笼罩了一层避火材质,避免被天雷引燃。 吕布一面收拢重兵,严明军法,迅速地稳定了上下人心。 一面昭告天下,广而传之:我蒙古帝国二王爷忽必烈,欲设局谋害圣上,幸而圣上得天庇佑,气运所钟,并未使其得逞。 当日,两方战士都是人云亦云地作战,从头到尾,稀里糊涂。 真正目睹事变发生当场的,其实只有王帐中人,要么死,要么已经被尽数控制了起来,要么本来就是自己人。 真相到底如何,全凭吕布一张嘴胡编乱造,反正没人站出来质疑他。 吕布还在文书中强调,念忽必烈与当今圣上乃一母同胞,才华匪浅,故不吝特赦之。忽必烈若肯结束流亡生涯,回归本朝,同心效命,仍不失为帝国上将军也。 他特别不解,为啥给忽必烈这么好的待遇啊,难道不该是一纸必杀令,让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对此,陈宫微微一笑,作了回应:“若誓杀忽必烈,必然会有很多人出手保他。” 忽必烈面对死亡威胁,极有可能拼死一搏,倒向阿里不哥。 他在蒙哥大军中混了好些日子,探听消息无数,对吕布军队的虚实部署也知之甚详,这些信息将会极大地帮助阿里不哥进军。 阿里不哥也会觉得有利可图,捏着忽必烈,就等于拥有了一张可以和皇室分庭抗礼的牌,从而选择答应他。 阿里不哥:二哥,我难道是为了利益才保你?分明是因为你我兄弟情深,没想到你也有今天哈哈哈哈哈(扬眉吐气.jpe) 这是陈宫极力避免出现的一种情况。 另一方面,即便一些原本置身局外者,譬如陆秀夫、张世杰的汉军,文天祥的文山军,也很有可能在此刻出手。 对他们来说,蒙古汗位纷争越乱,帝国内部就越有可能陷入分崩离析,江南地区重回稳定、恢复汉人江山的几率也就越大。 陈宫这么操作,等于是直接将冷冰冰的事实拍到了他们脸上。 别想了,忽必烈起不了那么大作用,他即便回来,这江山也乱不起来的,你们还是趁早断了心思吧! 眼下,忽必烈正在吕文德军中。 吕文德自从自立称王以来,地跨千余里,空弦数十万,占据荆襄,直抵南方沿岸。 若换到五代十国时期,大致就是南汉与楚政权的一部分,实力雄厚无比。 虽说这地盘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趁着吕布西行、蒙古大军 内乱的时候趁机收复的,基本没打过什么真正的硬仗。 但架不住他运气好啊,兵多地广。 而且又是第一个称王的,天然就占了优势,开设了行政小朝廷,大封百官,又开设了新一年的独立科举,并于首府岳阳设立了育贤、培才二馆,专门招揽不愿入仕宋廷的各路人才。 就这般操作一通,居然还真挖到了不少沧海遗珠。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郑思肖,一位后来终身不仕元的遗民,擅画墨兰,亦工文字与兵法。 他这年不过二十岁,因为忧心国事,前往临安叩宫门怒斥贾似道,要求改新制除弊政,坚决抗元,反被贾似道乱棍打出。 郑思肖愤怒之下,拂袖而去,转头就揭了吕文德的求贤令,投入了荆襄王府,后续的一系列文书和政务机密,全部都是出自他之手。 吕文德拉起了一干朝政班底,主持境内一干事务正常运转,从军事到民生,建设得居然还挺有模有样。 他野心日炽,便开始图谋更进一步,去王尊,称帝号。 反正这赵氏天下,从前也是靠陈桥欺弱主得来的,三百年运转至此,合该命数凋亡,王气终结,他如何不能当一当天子? 但如今宋廷未灭,他就急急忙忙贸然称帝,显然会落人话柄。 想要在短时间内兴集大兵,剿灭宋廷,对吕文德来说又甚为勉强,生怕自己这边一出动,周边的各方势力立刻开始活跃起来,准备偷家。 他的治下,是标准的四面受敌的格局。 北方渡河就是蒙古,往东是大片被吕布打下的地盘,从金陵往西南方向,一路延伸过来。 而后还有一块较小的地盘是如今的宋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