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三十九章 北方剧变(1 / 2)

加入书签

夜半,听闻朝廷正式下了诏令,命王恭出镇彭城,任徐、兖二州刺史,统辖徐州、兖州两部人马及军政,即日启程。

除了王恭的出镇,更让朝野惊诧的是车骑将军谢玄卸任豫州,豫州由冠军将军、豫州刺史桓石虔担任防守要务,桓石虔亦由颍川移镇陈郡,而百官翘首以盼的中书之位落到了谢玄头上。

就在今日,太极东堂的辅政大臣会议上徐宗文突然提出太后临朝称制,垂帘听政,辅政大臣还通过了任命谢玄为中书监的制书,至此,以太后陈氏、尚书令王珣、中书监谢玄、大将军徐宗文、左仆射王国宝、右仆射张玄之六人为首形成大晋朝新的格局。

王恭离开建康的当日,徐宗文特意将与琅琊王氏联姻的消息放出,又在朝野百官之中引起一阵喧嚣

至此,东海徐氏真正完成了从次等士族到高等士族的升格,建康的门第阀阅之中总算是有了东海徐氏的一席之地,无疑,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徐宗文这位东海徐氏的现任家主

东海徐氏在士族中的地位提升并没有给徐宗文带来多少欢喜,唯一可道的是他将四叔徐益之之子徐泽之征辟为征北大将军府功曹掾。

徐泽之仪态优美,举止得体,端正有度,而且在四叔的教导之下对于时政也颇有见解,诸葛侃、田洛、郑略三人外任牧守,征北大将军的僚属大多不在其位,徐宗文手里也缺人呐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记仇。

王恭曾举荐四弟王爽为徐州刺史,可王爽其人一不通政事,二不晓军务,根本不是最佳人选。

反之,东海徐氏的姻亲之中还是有几个贤才的,徐宗文的姐丈,现任的扬州别驾从事史沈叔任便是一员干吏,其次是四叔丹徒令徐益之,还有徐宗文的妻弟,中书省著作郎桓肃之。

借着征辟徐泽之入征北大将军幕府的机会,徐宗文同时让尚书右仆射张玄之拟了几份升职公文,拔擢徐益之为晋陵太守,桓肃之为赞军校尉,入征北大将军幕府担任从事中郎,与徐泽之共掌大将军府僚属升降事,出身禁军的赵伦之也被刘裕推举到幕府担任主记。

最让徐宗文意外的是太傅谢安的外甥,一代大才羊昙竟然也主动送上门,徐宗文知道他的身份非同一般,影响极大,任命他为征北大将军主簿一职,让主记赵伦之作为他的副手。

不仅是提拔亲信,徐宗文还按照记忆,命锦衣卫指挥使庞白派人寻找几个贤才,以充幕府。

想当年,王敦、桓温的幕府中哪一个不是人才济济

连庾亮、谢安、王珣、谢玄这样的士族名流都曾在王桓二人的幕府中担任过僚属,徐宗文想要发展壮大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人才,否则,将来北伐收复的土地没有人治理,民政军务没有人去处理,更无人替徐宗文出谋划策。

当然了,年龄不是问题,徐宗文就喜欢从小培养,这样忠诚度也会极高。

后世人耳熟能详的刘穆之、沈田子、沈林子、王镇恶、朱龄石、朱超石、胡藩、孙处、傅弘之、蒯恩,还有大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当然,已经在禁军之中的檀韶、檀祗、檀道济、王仲德、赵伦之也都是晋末名将,这些一一都与徐宗文有所交集,还有禁军中的声名不显的徐冲、林超、赵勇等人都是慕徐宗文之名而来。

“主公,这王镇恶似乎是秦国的镇东将军王休之子,王休被三将军俘获后押送到京城,眼下就在建康,不过主公,这王镇恶的年龄。”

看到徐宗文的名单,庞白一眼认出王镇恶与王休是父子关系,主公查访人才的决定自然没有错,可是那王镇恶才十二三岁的年纪,能有什么才能

“不管这名单上的人年龄大小,你都以征北大将军府的名义征辟,告诉他们,这些人全都冲入临贺郡公府,由我亲自调教,至于稍年长的就担任幕府的令史和舍人,我自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使有才能之人埋没。”

“诺”

徐宗文的底气就是征北大将军的无上权力,要知道王恭可是堂堂国舅、辅政大臣都被徐宗文与王国宝联手下诏出镇徐州,琅琊王氏又即将与东海徐氏联姻,明白人都能想到首辅、尚书令王珣也不会与徐宗文作对,剩下的新任中书监谢玄也是与徐宗文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除此之外,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或是与徐宗文暗中结盟,或是干脆臣服,台省之内都快成了徐宗文的天下。

建康宫中,太后陈氏因为徐宗文的提出垂帘听政的奏议从后宫正式走向了前台,仪仗徐宗文都来不及,两人之间更不会有什么龃龉不合。

还有一个禁军大统领张松之也是跟徐宗文眉来眼去,勾勾搭搭,朝中上下早就看透了。

可以说当下的建康城,简直就是徐宗文的一言堂

谁敢掠其虎须

必将遭受雷霆之怒

“主公,这是从燕、秦两国的锦衣卫细作传回的重要军情,请主公过目”

听到锦衣卫搜集了秦国和燕国的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