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7章 出道的绝技(2 / 3)
跳的,血液是静止不流动的,所以类似于“死亡”,只不过这是人为控制的“死亡”,在一定条件可逆,可以“复活”。
这个条件就是,这种状态不能超过45分钟,45分钟内可以“复活”,超过时间无法“复活”,所以手术必须在45分钟内完成。
“需要结合头臂干动脉顺行灌注和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进行脑保护吗?”王院士提议。
增加这一步操作,对大脑进行保护,可以将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延长到60分钟,为手术创造更加充足的时间。
“不用,我尽量20分钟完成手术。”杨平不假思索地说。
20分钟,开什么玩笑,不过王院士现在没有任何怀疑,对这个年轻人,绝对不能用常人思维。
杨平开始快速检查心脏及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主动脉很细,存在严重的狭窄,现在杨平要把主动脉切断,还要把主动脉扩宽,恢复正常的管径。
当主动脉被切断,血管断端露出的时候,王院士深吸一口。
这就跟当年两个失败病例一模一样,血管壁如纸一般,薄而缺乏弹性,缝合的时候即使再完美,也做不到每一针均匀,做不到均匀就存在薄弱点,应力会集中于薄弱点,直接导致血压冲击薄弱环节,从这里撕裂血管。
当年第一个病例,看到这样的血管,王院士心如死灰,这根本没法缝合,尽管他努力将缝合做到最好,但是还是无法达到理想中的均匀状态。
“要人工血管吗?”
王院士问道。
人工血管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人工血管可以承担应力,保护缝合部位,但是有个致命弱点:婴儿随着时间会长大,而人工血管管径是不变的,所以不适合未成年人,尤其婴儿。这个弱点的存在,导致术后一定时期内要取出人工血管。
“不用!”
杨平决定利用自己的高超缝合技术来解决问题,既然血管在切断前能够承受血液冲击,那么只要缝合达到理想的均匀状态,成功的希望还是有。
不仅要缝合均匀,而针距与边距也要认真设计,绝对不能按照正常血管来设计,一旦针距边距不对,每一针承受力过小,即使缝合得再完美也没用。
原则上缝合得越密越好,这样每针分散的应力最小,但是越密针孔就越多,针孔越多,血管的强度就越低,所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种缝合不仅仅是缝合技艺的问题,还要考虑很多因素。
王院士两次失败的经历让他心有余悸,这种手术真的伤刀尖上行走,一步也不能出错。
杨平的动作很小心,但是同样也很快,其实当熟练到一定程度,快与慢只是相对的。
先把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用线结扎并且切断,再在肺动脉瓣的上方切断肺动脉,然后将肺动脉侧的断口用补片封闭。
取一段静脉,杨平将静脉剖开,然后作为补片使用,用于扩大主动脉管径,他每一针的进出都是经过精密计算,每一个动作一次性完成,进针的时候每次都是与缝合面呈现90度垂直,然后利用手腕的突然发力,让针尖快速刺穿血管壁,这样血管壁的针孔如果放大看,它的边缘最齐,损伤也最小。
王院士注意到,杨平在缝合的时候,每一针从进到出,非常丝滑,血管壁仿佛静止不动,没有一丝的扯动。
主动脉的管径被扩大,杨平将主动脉与刚刚右心室切断肺动脉的残基部连接,也就是让主动脉与右心室连接。
这一步的时候,王院士发现,主动脉的口径与右心室残留的肺动脉基部口径居然完全一致,也就是杨平在扩展主动脉管径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将主动脉与对接的肺动脉基部管径保持一致。
这是何等的心思细密,简直就是滴水不漏。
吻合管径也是一样,一针一线,每一针一次到位,没有一针需要重复或者降低质量。
缝合完之后,管径刚好吻合又十分密封。
切除房间隔,将左右两个心房打通,边变成一个大房间。
接下来是最难步骤,将肺动脉与主动脉桥接,所谓桥接,不是将它们对接,因为主动脉已经和右心室对接,而是用一根血管将肺动脉与主动脉临时接通。
这条临时桥接的血管,杨平选择主动脉的分支——无名动脉,这根血管不是没有名字,而是名字就叫做无名动脉。
心脏没有核桃大,主动脉也很小,可想而知它的分支无名动脉肯定很小,但是再小总比婴儿手指的血管粗吧,对杨平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对小血管吻合考验手的稳定性,尤其双臂悬空操作,但是对杨平来说,这也不是问题,这正是他得成名绝技。
在双臂悬空的情况下吻合小血管,在梅奥医院做手术的时候,这项绝技就让那帮医生癫狂。
王院士和陈教授作为助手,尽量均匀呼吸,关键操作的时候,甚至屏住呼吸,放松呼吸之后还要努力控制,尽量不要大口吸气出气,以免惊扰杨平的操作。
桥接在极致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下完成,距离20分钟还有足足5分钟,也就是仅仅使用15分钟,杨平完成了刚刚整个缝合,这得益于他无与伦比的血管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