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九十六章 路遇(上)(1 / 2)

加入书签

虽然还在正月,虽然十天前塞外还大雪纷飞,但代州、忻州等地气候日暖,寒冬已过,有春暖花开之像。

李善顿足在忻州、代州的交界处的一处高坡上,放眼望去,浪。

这一幕李善在前世时常见到,只不过看到的是稻田而已,这一幕让李善略有些烦躁的心绪安宁下来,仅仅半年多时光,北地已不复旧观。

代州北望草原,东依太行, 南靠太原, 农作物主要以粟、麦为主,也种植豆类、高粱甚至水稻。

自北周、前隋时期,麦就已经有冬小麦、春小麦的说法了,前者一般是十月到十一月种植,次年春耕时期施肥,五月底到六月初收获,而春小麦是三四月份播种,中秋前后收割。

去年李善七月下旬赴任代州,所过之地大都荒芜,而如今却不同了……这些年农户一般都选择春小麦,而不愿意种冬小麦,因为冬小麦次年五六月份收割,那正是突厥大举南犯的开始,事实上突厥就是为了这些粮食才来的。

而春小麦虽然产量略低,需细心照料,但只需要三四个月就能成熟,中秋前后突厥大都已经退走了。

但如今,马邑失而复得, 唐军出塞大捷,这些消息散播在河东北地,大量庄子都选择了种植冬小麦。

李善掐指算了算,今日是正月二十六,距离二月二龙抬头也没几天了……呃,不过唐朝没有所谓的二月二,只有类似的正月晦,也就是正月三十。

在这个时候离开代州,其实李善是不大愿意的,李道宗勉强答应遣派之前守御雁门的部将薛忠率军进驻马邑,芮国公苑君璋上书请入京觐见,大约会在三四月份启程,已经有不少旧部都被散在代州、忻州各地,择地授田,登记造册。

这是能不能彻底掌控马邑的关键时期,李善却不得不暂时离开……他最怕的就是从朔州、云州迁居来的民众,以及苑君璋旧部和代州、忻州的原住民之间出现大规模的纷争。

一旦闹出动静,要知道马邑那边苑君璋麾下还有数千人马, 一个不好哗变那就前功尽弃了。

纷争的重点在于田地,在于之前被废弃连狗都嫌弃的田地, 如今也渐渐抢手起来。

为此李善特地推迟了入京的时间,花了好几天在代州各地走了一圈,不过还好,去年李家的那颗脑袋还算有些威慑力,而因为刘武周、苑君璋、突厥祸乱多年,空余的田地还多,不至于出什么大问题。

各种念头在李善脑海中一一闪过,他已经接到了凌敬的密信,看李渊的态度……晋代州总管八成没希望了,不过这也在李善的预料之内,关键是自己还能不能执掌代州总管府。

“郎君,别驾张公瑾求见。”

朱石头的禀报让李善大为惊讶,自己都启程赴京了,居然在这儿撞上了好久没见的张公瑾。

“拜见县公……”

“弘慎兄这是作甚?”李善翻身下马,挽起张公瑾,笑道:“不会是来问罪的吧?”

这句话堵得张公瑾好生胸闷……到目前为止,张公瑾是赴任将领中唯一没有实权的人,顶了个代州别驾的帽子,啥都坐不了。

不过,天策府那边过来的人中,却隐隐以张公瑾为首。

“下官此来,为县公献策。”

“凌公曾言,张弘慎端谨守礼,文武双全,世间少有人物。”李善笑着问:“今日当洗耳恭听。”

“县公过誉了。”张公瑾谦虚了两句,直接了当的说:“如今代州、忻州两地民众渐丰,或可行军屯事。”

“屯田?”李善缓步走下山坡,也直接了当的说:“弘慎兄是看中了苑君璋所部吧。”

张公瑾并不意外被李善看穿,“幸赖县公妙手,代州虽田地荒芜,但并不缺粮,民众迁居来此,田产渐有起复。

但突厥虎视眈眈,总归会正面交锋,马引事难以持久,若行军屯,雁门再无缺粮之忧。”

李善有些意外,侧头看了眼亦步亦趋的张公瑾,今年正好三十岁的张公瑾风华正茂……李善也有着类似的谋划,即使是马周也是最近才看穿,没想到张公瑾初来乍到就发现了。

因为商路通畅,商队不停携带良驹回塞,李善筹备霞市,行马引事,导致大量粮草被运送到代县,也导致了代州军完全不缺粮,甚至还借给刚上任的并州总管李道宗一部分。

但一旦和突厥开战,商路断绝,代州还会不缺粮吗?

代州、朔州必定是主战场,大军一动,粮草耗费如同流水,不可能不缺粮。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军屯实在是个一個两相便宜的办法……苑君璋麾下万余大军,为了保证唐军对马邑的控制力度,至少有一半以上会分流。

五六千人呢,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