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六)(3 / 3)
高卢王西逃,唐人的脚步终于拿下了高卢人领地的全境。
正乾三年六月,张清清正在给皇宫做着最后的改建,从承天门开始,到凌烟阁,再到玄武门,宫里的屋子都被这个孩子改建了一番。
十四岁的张清清,双手背负看工匠们重新铺设太极殿的地基。
李象比张清清小一岁。
面对向来很有主见的表姐,李象还是有些犯怵,“姐,孤想要坐火车。”
“火车?为何?”
李象看着远处神色向往,“听说铁路就要竣工了,马上就要连通洛阳了。”
张清清道:“哪有这么容易,阎大匠最近还要铺设时钟。”
“时钟与铁路有关系吗?”
张清清解释道:“有,有很重要的关系,火车是有时速的,车站的时钟就尤为重要,每一次发车与停车的时间都要精确到分钟,而且随着时区不同,经纬度不同,时区变化下,时钟的准确性就更为重要了。”
“以前爹爹造出来的摆钟现在已用不上了,魏王舅舅用三百个摆钟同时做实验,发现秒针的运作误差很大,便开始抛弃以往笨重的摆钟,想要造出更精细的时钟。”
李象皱眉听了这些话,脑海中在消化着这些学识。
其实太子一直没有找到老师,而是这两年一直跟随这位表姐在学习知识。
似乎陛下有意无意让太子跟着这位骊山的小郡主。
让太子熟悉骊山很多领先的学识。
因当年的朝堂与骊山的脱轨太过严重,后来朝堂要跟进国策来适应骊山带给关中的变化。
这也是这些年朝中一直以来这么被动的原因。
李承乾想要扭转这种情况,并且适应现在关中变化,所以下一任储君的教导特别重要。
皇帝亲自定下的规矩,往后储君的老师不能从朝中选择,太子少师这个位置也已被废弃了。
以免将来再出现第二个张阳。
张阳不愿意收太子李象为弟子,李承乾就默许了李象与骊山小郡主来往。
并且李象这些年的变化,李承乾也是看在眼中的。
现在太子的成长让他很满意。
在如今中原的众多学说中,只有骊山学术派的学子沿袭着当初张阳的志向,除了将关中连接洛阳,还要兴建大西北。
既是骊山学术派的传承,凡有骊山学子,都以建设中原为志向。
在实际效用下,骊山学术产生的效益也是最为明显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