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四十九章 只剩两个人的太府寺(2 / 3)

加入书签

顾李泰投来惊疑目光,将银饼递给了贾闰甫。

“有多的,你也收下,你可以辞官但也要答应我一件事。”

“县侯请讲。”

“我刚刚过了一眼,太府寺的盐铁赋税并不完全,最近也只有武德三年,你是主簿职责所在,这卷宗的事情你必须要处理好,你再去一趟朝中,贞观十年之前的所有卷宗拿齐了,才能离开。”

“喏!”贾闰甫朗声回应,便要快步离开,刚走远几步,像是想到了进入皇城需要这一身官服,便又匆匆回来拿走了官服,脚步显得凌乱,还有些慌张。

上官仪皱眉看了许久,“这人还真是古怪。”

李泰咬牙切齿,甚至可以听到他的磨牙声。

张阳笑道:“多谢魏王殿下。”

“姐夫,你都这么有钱了!”

“家里向来是你皇姐,我哪里来的钱。”

要问贾闰甫的事情要追溯到当年乱世,各路豪杰举兵造反的时期。

将太府寺带来的卷宗交给上官仪整理。

张阳打算去见见老师,因为被抢了银饼,李泰心里很不爽地跟在后头。

老师与往日一样正在与李渊下着棋。

李泰的气还没消,一脸不快。

张阳给太上皇和老师倒上茶水,便问道:“老师还认识贾闰甫?”

张公瑾手里捏着白棋,“听说过这个人,当初是李密身边的。”

“李密啊……”

李渊像是想起了从前,稍有回想。

他是当初与刘威德一起从当年乱世走来的,也是当年李密的谋士,算是张须驼一脉的。

只是后来李密在武德初年反唐,而贾闰甫与刘威德,高季辅等人转投唐。

有时候站队是否正确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好在贾闰甫几人站对了,便躲过了杀身之祸。

那时李渊已经在皇位上,他老人家对豪杰之间的事情只是有所耳闻,知道的事情并不详细。

反倒是当初在秦王府跟随天策上将李世民的张公瑾更了解一些。

那时候李密的身边还有王伯当,这个王伯当也是瓦岗的将领。

听老师的话,当年老师与陛下很赏识王伯当,这个人是李密身边最忠心的将领,自古忠义人物都能受人赏识。

如果这个王伯当跟的是李世民,或许就有另一个局面。

再之后李密降唐又叛唐,未几反唐被杀,死在了熊耳山。

张公瑾说完棋局也结束了,他喝下茶水淡淡道:“贾闰甫其人,才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尚且可用,但眼下他要辞官,你也由着他去了,往后不用再计较。”

“学生明白了。”

张公瑾点头,“上官仪有学识有才干,能够治理一方也知晓进退,你要主持太府寺有他就足够了,一个贾闰甫而已,不用留。”

说到底现在整个太府寺就剩下了自己和上官仪两人,张阳痛苦地扶着额头,“魏王殿下要不要来太府寺任职?”

李泰冷哼一声,“姐夫以为本王还有时间顾得上其他事吗,最近专研蒸汽机,我们发现当蒸汽集中在一个密闭的箱子中,便可以推动箱子,这对往后铸造有很大的帮助。”

张阳听着不住点头,“魏王殿下发现很重要,看来距离蒸汽机的出世不远了。”

李泰又道:“姐夫,你说我再增加铜管的厚度如何?”

“可以尝试。”

“铸造铜管所需要精铜又不够了,姐夫你说父皇会不会再给一些。”

“用银饼去换你父皇会答应的。”

……

直到张阳走到了上骊山的石阶上,李泰这才脚步匆匆离开继续忙着铸造。

夜里的骊山很冷,家里时常要点着炉子,张阳喜欢在炉子边放一张饼,将饼炙烤一番,到了深夜还能做宵夜。

又过了半月,贾闰甫将余下的卷宗都带来了,他终于是离开了朝堂。

要论才能,主持太府寺事宜,上官仪一个人足够了。

将这些卷宗都整理好,张阳让上官仪抄录一份,自己留了一份拿到了骊山,仔细翻阅着。

盐铁赋税相关的事情不能马虎,赋税定额是中书省的事情,太府寺最多只是呈报每年的赋税如何。

说白了,拍板拿主意的还是中书省。

太府寺有过问的权力,没有处置之权。

张阳手里的这份卷宗便是中原这两年来盐流通的情况,记录比较模糊,从两淮,盐城,剑南道依旧是现在的产盐重要地区。

唐人的用盐自由一直都是个很严峻的问题。

皇帝掌握了吐蕃的盐湖,但也动不了关中的盐价。

又放下手中的卷宗,张阳拿起另外一份,暂时不打算去打盐的主意,除非自己真的不想活了。

小清清趴在小熊的背上睡着午觉,李玥手里拿着书卷,也将自己的双脚搁在了熊背上。

弟弟妹妹正在睡午觉,小武和小慧也帮两位婶婶缝补着衣服,这两丫头对小清清格外好。

孩子好似每天都在长大,没个三五个月一身衣服就穿不下了。

了解关中赋税是一件很繁重的工作,张阳痛苦地放松着眼睛,家里总是宁静的,这种宁静带来困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