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章 繁文缛节 四伯父高人高事(1 / 2)
起初,先来十二个酒,即“全年酒”,不过,这十二个酒都只装了一点,如果装满的话,那肯定有人直接就倒下了啊,呵呵呵。随后,各位陪主依次带酒,一圈下来,差不多也就一斤下肚了,你以为到此就完了?
其实,这只是刚开始呢。所以,那些有经验的酒场“老肴”,前半场会以各种理由左推右挡,前前躲后藏,说自己喝不了,喝不下。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多吃点菜填饱肚子,实在面子上过不去了,才会象征性地抿一抿,他这么做也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空腹喝酒的话,那是很容易醉的。等到他吃的差不多了,这时候主家也该来敬酒了,他呢,也开始大展雄风开喝了,这样子既给了主家面子,又能够掌握主动权,到了最后还能喝个正好,高高兴兴,舒舒服服地回到家里,蒙头一睡,第二天早上啥事都没有。
这些年来,我去过了全国很多地方,也算是小小的见识到了各式各样的酒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论是开口三大杯,还是什么“三二一”的酒文化(即第一杯三口喝,第二杯两口喝,第三杯一口喝),都折射着人们对朋友的热情,对客人的尊重,和对内心的抒发。不管你是喝开心酒还是闷酒,不管是南来的米酒客,还是东北的霸气客,我们总能陪好,这是一种习俗,更是我们几千年来的礼仪待客之道......
晚上父亲告诉我说就在他们几个老一辈人一块儿闲聊的时候,在宗族中还很有些威望的四伯父,偷偷的给父亲支招说,二弟,我看国儿这小子在外面肯定是挣了大钱了,你啊,该伸手要的就伸手要,你辛辛苦苦的把他培养出来了,现在找他要点钱给自己花花也是应该的。不然,等他以后家庭开销越来越大了,就只顾着自己的小家庭了,那就怕到时候你想要也要不来了啊......
父亲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怎么理会他,虽然父亲和四伯父一样都没有读过多少书,可是父亲和他完全不是一路人,在我的心里,父亲是深沉的,是顾大局的,是无私的,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要说起我这个四伯父啊,还真不是外人,他和我父亲是堂兄弟,也就是一个爷爷的。在我们村里,他可不是个简单的人,而是个实打实的“高人”和“能人”。他有五儿两女,在85年之前吧,他家里那叫一个穷啊,在我们村里都是能数得着的,按理说,第一,四伯父心眼多,眼头活,人情世故都玩得转,见风使舵更是一等一的高手,第二,他们家可谓人多力量大啊,那么多人种地怎么着也不至于挨饿啊。
可是,这理固然是那么个理,却架不住他一家人几乎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主,他们家的地永远是草比庄稼多,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地里的庄稼可不会惯着他啊。
所以,明明都是一样的地,种下去的种子也一样,可他地里的收成就比别人地里硬是要少上很多,人家一亩地收七八百斤,他们家最多五百斤。要说这产量是有点低了,可如果平时能精打细算的过日子,也不会太难的,呵呵呵,到这里,又要可是了,可是什么呢?上面说的懒做,还没有说好吃呢,譬如说在农村要吃个面条,一般情况下都是自己动手和面,自己擀呗,而他们家不是,都是拿着粮食去集市上换面条,还譬如,他们还会经常拿粮食去换馒头,换油条,换馓子等等。
诸位,那你们说说,他们家本来就粮食产量低,现在还这么搞,那能够吃吗?还有更让人吃惊的是,那几个孩子从小就看父母这么干,所以他们也有样学样,也会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的装上半口袋粮食去换东西,那些摊贩一看是小孩子,肯定知道是瞒着家里大人的,又欺负小孩子不认识钩秤,每次都是随便给点,往往把10斤说成是7斤,5斤的说成是3斤。
反正,我记得那时候,他们家的老三和老四就经常跑我们家里来玩,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来玩的,每次到了我们家,他们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里屋的筐里拿煎饼,然后一点也不客气的到我们家桌子上包点盐豆或者咸菜,再跑外面别人家的地里拔上一颗葱,往煎饼里一卷,直接就往嘴里塞,那吃的叫一个香啊。
不过,四伯父家的这种困难情况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很快就翻转了,村里人很快就发现过去在十里八乡经常四处晃荡的四伯父突然忙起来了,与以前相比,更是几乎不着家了,再一打听,原来他找到一个快速发家致富的好生意。到底是什么生意呢?
就是给我们这边的光棍说媳妇,赚取一定的费用,我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以为他是做媒人去了,呵呵呵,也可以这么说,不过不是两厢情愿的,而是带有强迫,哄骗性质的,至于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咱还真不知道,反正人家有本事从云南啊,贵州啊,四川啊等地带女的过来,然后介绍给没有媳妇的男人呗。
我那时候刚记事吧,经常会看到有一个,两个或者更多的年轻妇女在他们家出没,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半夜三更的,每次四伯父一回来,他们家老二就会骑着车子去集市上买肉,买鸡,买鸭,那饭菜的香味传出去了很远,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小馋猫们,都常常依偎在他们家的大门旁,往里面瞄个不停,很多人还留下了哈喇子。
这个时期是唐云天最为威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