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七十一章 南昌故郡(1 / 2)

加入书签

于是周至又采用从四表舅那里学来的吟啸之学,以及西南非遗中的民歌腔,减降用之于日常话语的口气,最终得到了一门能够如古人闲谈一般的“方言”。

所以周至大概是如今能够用古音说话,还能够说得委婉动听的唯一一人,辜幼文就特别喜欢这口,而辜开来则要求周至没事儿就读《全唐诗》,《全宋词》并且录音保存,以备将来使用。

李启严不仅是大富商,大收藏家,本身还是大学者,对古代文化研究也极深,因此周至用古语朗诵诗歌,李启严一听就知道其中价值。



周至这才对李启严施礼:“李公你好,刚刚见到两位大才子太惊喜了,失了礼数,您老别见怪。”

李启严笑着摆手:“他二位和蔡公查公,号称港岛四大才子,连我都得敬着,何来见怪?”

说完给周至端了一杯茶:“平生最爱《滕王阁序》,肘子你什么时候读给我听听如何?”

《滕王阁序》的确是好文章,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张嘴就来,不说别的,在座的哪怕学富五车,也不敢说自己背得全,因此李启严以己度人,只求周至有时间读给他听听就好。

周至微微一笑:“《滕王阁序》我也喜欢,刚好能背,那就趁还没开席,我便用《切韵》的音律,背给李公听听?”

“好!”在座的都是文化人,对此非常有兴趣,全都鼓起掌来。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周至曾经试着给小伙伴们用古音朗诵诗词,不过大家除了觉得声音还算好听外,更多是感觉新奇和滑稽。

因为古音和今音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然而今天却不一样,在粤语这个最接近古音的大环境当中,周至的吟诵就让在座的港岛诸位文人产生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大多数文字的发音绝类粤语,然而其中又有差不多三分之一,大体相近却又有细微的差异,尤其是和粤语几乎全部平直的发声不同,周至的发声里有不少类似如今北方发声的卷舌甚至弹舌,但是韵调却基本贴近粤语用的韵调。

同一首歌,同样的语言同样音调,有些人唱得就好听,有些人唱得就不好听,这个道理用到朗诵上也相通。

而周至毫无疑问属于佼佼者那一类。

古人曾经说过,写诗意蕴当学汉晋,而音韵当学盛唐。

众人都沉浸在唐代骈文巅峰之作的韵律当中,李启严更是闭着眼睛,用右手的手指无声地敲打着左手掌心,跟着周至的韵律摇头晃脑,听得如痴如醉。

一篇背完,顿时获得了满堂的喝彩:“好——”

除了李启严一脸的欣喜,边上黄沾也是喜动颜色,抚摸着周至的后背:“得空到我录音棚教教我,我把《沧海一声笑》再录个单曲出来!”

倪贶却有了一个疑问:“我记得是豫章故郡啊,怎么肘子背的是南昌故郡呢?”

周至笑道:“《滕王阁序》的开头历来就有两个版本,‘南昌’版最早出现在五代王定保的笔记《唐摭言》里,而‘豫章’版最早出现在岛国正仓院唐写本里。”

“从年份上看,正仓院这个写本大概在王勃去世后五六十年,是最贴近原作的,据说是后来为了避讳唐德宗李豫而改的。”

“因此在现在的书上,大多数都用‘豫章’版。”

“不过在苏轼、文征明、祝枝山所书的《滕王阁序》中,都是以‘南昌故郡’开头,可见在宋明时期,‘南昌’版才是主流。”

“这几位都是我偶像,加上从小就学的‘南昌’版,所以我就懒得改了。”

倪贶写现代文是写谁像谁,不过古文上比其余几位就差一些,细节上就更是如此了,偶尔有典故不知道也算是正常,现在笑道:“原来是这样,又长一点小知识了。”

说话间留园的经理过来了,低声对蔡楠说道:“蔡公,可以上菜了。”

“那就入席细聊吧。”蔡楠笑道:“新老朋友大家随意就是了。”

这一桌刚好齐,蔡楠,倪贶,黄沾,王立梅,李启严,李乐海,加上周至和打酱油的张斌,刚好八位。

周至和张斌当然只敢坐下手,入座之后,周至取出两封封信来:“知道我和王主任前来拜望李老,启老和王老还特意各自写了信让我带来。”

说完双手捧着交给坐在次位的李启严。

李启严伸手接过,先打开启老的信:“这书法,称得上当代文征明了吧?”

周至笑道:“不敢评判他两位在书法上的造诣高下,不过衡山公哪怕到了八十多还每日要来一遍千字文,有时候还‘遍临几过’,这等健力怕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