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两百九十二章 赝品(1 / 2)

加入书签

“他这是带艺投师,这孩子一肚子的杂货。”辜振铎笑道:“南北朝文史我可以教,但是西魏永陵石刻风格,却是我也不清楚的。”

“我这一代的学者最大的弊端——当然也是受条件所限——就是过于潜心于研究文字的东西,而少了实地与实物的考证对比。”辜幼文却是一如既往地偏心:“达文这治学的方法很好,他们这一代条件也好了,读千卷书,行万里路。青出于蓝,那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周至就有些腹诽,说得好像我真去行万里路,师祖祖你会给我报路费似的。

赶紧转移话题:“主要是红砂石风化太严重,不然采用蜀中易得的红砂石制作神道两侧雕刻,怕是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再从嘉州大佛——夹江千佛崖——大足石刻——夹川宋元砖石墓雕一系列蜀中特有雕刻艺术里,寻找类似的风格复原出来,那才是较真儿。”

“那就不是这点儿钱的事儿了。”说话间大家已经走过了已经来到了墓石前,老王又掏出另一把要是打开墓室大门,笑道:“较真儿不较真儿,较多大的真,都得是荷包说了算。”

“这个大门也是复制品。当年这里的封土高达十五米,比刘备的惠陵,都要高出三米。”

“铜门钉一共出土了数百个,每一个都是文物。”

墓室分作前中后三室,为了保护还没有牵电,前室稍微好一点,中后二室却是黑咕隆咚的。

虽然墓室高大宏伟,但是没有光线,却也阴森可怖。

老王给大家发了几支手电,一开口回音嗡嗡的:“走吧,进去看看,可有几件宝贝。”

走进墓室,周至将手电打开,光线照在了墓顶的圆拱上,然后,墓室神奇地显得更加的阴森了。

江舒意有些害怕,紧紧地挨了过来,悄悄牵上了周至的左手。

池薛荔心里也是毛毛的,挽住了周至的右胳膊,带得周至手里的光柱一通乱晃。

好在老王的解说让二女的恐惧稍微缓解了一下:“永陵的墓室是砖石结构,这个结构后来在巴蜀乃至宋代墓葬中,被广泛地采用。”

“大墓直径约有八十米,高度十五米,陵冢底缘有九层堡坎,地下四层,地上五层,每层之间以锁口想链接,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冢土流失,一千多年都没有垮塌,依旧是一个大封土堆,甚至被误会为‘抚琴台’。”

“其实这个堡坎的结构,看似在墓室建造的时候少见,但在蜀中建筑中,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建筑结构。”干爹手里也拿着手电,看了墓室两边的砖石架构,若有所思地说道。

“是了。”周至得干爹提醒,也立刻想了起来:“比如我们夹川地区,多丘陵坡地,农村造屋子先得打造平整的地基,造地基在方言里就叫做‘起堡坎’。欸?说起来这墓室可有些奇怪……”

“哪里奇怪?”老王起了考较之心:“我跟着吴局叫肘子吧,说说看。”

“这是……这墓的墓室……”周至突然将手电照向外面:“地面和外面几乎相平的!这其实是一所被封土盖上的房子!”

“说对了。”老王呵呵笑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帝王级的第三陵寝,它的地宫位于地平线以上,而不是像传统陵墓,地宫位于地平线以下。”

“此外还有一处特点。”

“还有?”

“没有发现了?”

周至认真地看了下周围:“没有发现。”

“这是一座圆墓。”老王有了些得意的神色:“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圆形的陵墓,一改先秦到五代四方金字塔封土型的墓葬格式。”

“嘿,说起来还真是!”

这些东西在普通游客眼里只怕什么都算不上,但是对于文史研究者来说,却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大家说说笑笑间,就走进了最大的一间墓室——陵寝中室。

中室的正中,摆放着一个奇怪的棺椁,整体是红砂石雕凿而成,长方形,但是奇特的是形制,棺椁外雕刻着十二位抬棺的力士。

一般的棺椁图案为浅浮雕或者深浮雕,但是王建墓的抬棺力士非常的奇特,十二人两两相对,只有半身,完全是写实的格式。

因为棺椁太沉,不能雕刻成十二人凌空抬椁的样式,雕像是从腰部,也就是以椁底为水平面,截取了之上的部分予以雕刻。

因此力士的手掌刚好可以托于椁底,棺椁至于地宫的时候,力士们就好像被棺椁的重量将一半身子压进了泥土里,刚好实现了美学和人体力学的逻辑统一,也让观者从视觉上觉得形象自然。

十二力士皆是顶盔贯甲,形容各异,有的满面虬髯,有的八字胡子,有的面白无须。

有的形象威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