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方言(2 / 3)
整理成一篇文章,趁这次去蜀都的机会,请专家看看,至于说这番功夫到底有没有价值,还是得他们说了算。” “就算是没有什么价值,假期里干这个,也总比一天到晚看动画片打扑克强吧?” “那是!起码在你叔我这里,就是有价值!” 穆父点头表示肯定:“到时候让大蛮抄一份,我也要好好读一读。” “好,到时候抄录一份给叔叔指点一二。” 说是这样说,但是周至要准备的这篇东西,是他准备用来拜访蜀川大学者的敲门砖,对于穆父来说,可能门槛太高了。 比如夹川方言里许多轻唇音字读成了重唇音字,却没有将重唇音字读作轻唇音字的。 这就可以说明上古时期,重唇音和轻唇音是混而不分的,由此也就可以证明重唇音变轻唇音的历史音变现象。 这点很重要,因为学界有一个尚在争论的疑点——“古无轻唇音”。 这个说法到底是对是错,周至收集整理的夹川方言,便可以为之提供重要的佐证依据。 还有就是参照中古音韵学重要资料《广韵》的体系,周至会将学界已经研究出来的一些成果,与夹川方言作对照,剖析出夹川方言从宋代于今的一些变化。 这个研究在古汉语尤其是读音方面留存比较完好的重要区域——岭南地区的两种方言,闽南语和粤语里边,搞得如火如荼。 但是夹川方言因为使用地区太小,现在还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 普通话有二十一个声母,三十九个韵母,四个声调。 粤语有十九个声母,九个韵腹,八个韵尾,五十六个韵母,九个声调。 夹川方言介于两者之间,共有二十一个声母,四十二个韵母,五个声调。 声母中l、n不分,除r外,无其他卷舌音。 韵母无en、in、uen。 o与uo难分,而多儿化韵。 但是夹川话里还多了很多普通话里没有的声韵组合比如ki,jion,以及之前那首戏词里的n,fon等。 还有一个,后世网友们非常熟悉的jio。 还有一些无法打出来的声母和韵母。 比如《清平乐·六盘山》里那个“雁”,其实还有一个类似“恶”的喉音声母。 韵母方面,夹川方言可分为舒声韵和入声韵两大类。与《广韵》音系相比,夹川方言韵母的四呼情况与《广韵》音系韵母的洪细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五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声调的调值普遍较低,且起伏不大。 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夹川方言古今声调的主要演变趋势为——古平声在今夹川方言中分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分化规律为清阴浊阳; 古清声母上声和次浊声母上声,今仍读作上声; 古全浊声母上声,今读作去声; 古去声,在今夹川方言中主要仍读去声; 最后一条,就是夹川人学古文的绝对天然优势——基本保留古入声调。 到此差不多能够看得出来,夹川方言,其实就是北方语系的中古后期品种,和粤语唐音遗留的区别相差很大,更多的可能是属于宋音《广韵》三十六声或四十一声,一百一十韵基础上,再次演变成的西南官话的遗留。 所以这篇论文会很厚实,除了前边田野调查的那部分,后面的理论性研究分析,其实穆父多半读不懂。 甚至就是夹川当地人里边,能真正读懂的,可能只有四表舅和干爹屈指可数的几位。 当然,跟现在正兴高采烈沉浸在自家老婆方言重要性里的穆父,也完全说不着这些。 时间宝贵,穆母洗过碗后开始准备晚饭,周至就在一边拿着笔记本进行采访。 这里也存在一个语境的问题,和穆母说话,说着说着,周至也自然而然地跟着穆母越来越偏“乡下”,变得更“正宗”,变成了穆母的“乡音”,乐得她咯咯直笑。 这是从山村出来以后,穆母第一次在语言上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歧视和嘲笑,反而受到格外的重视,也让她越来越喜欢周至这个娃娃。 晚上这顿是粉蒸肉,肉是送木头下山的邱叔带回来的,一挂肥肠和十斤五花。 周至也终于放下笔记本,开始帮忙。 蒸笼分了两格,肥肠味重放下面,五花油大放上面,荤菜下面打底的素菜有脚板苕红薯南瓜四季豆豇豆,等到大火烧起来后,周至又开始拿本本记录刚才边干活边聊天得来的收获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