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卷总结(3 / 4)

加入书签

了。

实际上如果倒回去把那段剧情一口气看完的话,会觉得一点都不拖,每一个字都不浪费,每一个出场的角色、说的话、对他们的描写都是有意义的。

关于我自己说完了,接下来说一说本身。

这一卷,胡莱结束了他在国内的全部征程,出发去往欧洲,开启他人生中的一段远行。

尹吾的那首歌我从写秦林退役的那一章开始一直听,反复听,只听着一首歌,听了许多天,写完了第三卷,又重新写了第三卷的尾声部分,一直到现在,在写这篇总结的时候还在听。

其实这首歌不口水,旋律也称不上朗朗上口。但我就是喜欢。

在写到秦林退役的时候,我就已经决定把这首歌完整地用到最后一章的结尾,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实在是太适合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了,是对这一卷结尾部分的总结和对胡莱未来的展望。正好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犹如电影里的转场一样。

胡莱背负着那么多人的期望远行,不就是为了追逐他心中的梦想吗?

但因为梦想而远行并不仅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会有艰难险阻,这不是一次唱着歌儿蹦蹦跳跳的郊游,而是一段需要勇气和运气的艰苦跋涉。

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

“可远方也有酷暑寒冬,有风雨的夜,泥泞的路。”

同样,尽管有这么多艰难险阻,我们这些书里书外的人也还是会期望胡莱一路无恙,多些坦途,少些曲折,多些喜悦,少些愁苦。

他是书中的“全村人的希望”。

也是书外的我们看着长大的孩子。

从一个被人嘲笑排挤的中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一个能够承载所有人希望的“天才球星”。

我用了两百三十万字来展现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如何完成这种转变的。

放到我上本书《绿茵峥嵘》,这个字数已经快要完本了,而现在也不过才走出国内足坛……

但我并不觉得节奏慢,我个人觉得这前三卷我写的非常好。

就该是这样,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个天才也不是直接就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他应该有来路,这样才能有去路。

二百三十万字,我写出了他的来路,接下来我要写他的去路。

我不知道会写多少字,但我一定还是会尽量按照前三卷的这种感觉写完整,写透彻,写的让人信服,让人真就觉得在那个平行时空里有这么一个人、一群人,发生着那些事情。

而我,只是一台莫得感情的摄影机,将之全部忠实记录下来,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老爷们看。

这是一场大型真人秀,这里面的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真人,而不是npc。

就像我反复强调董文一定要坚持让欧洲俱乐部给出一个他认为符合胡莱身价的报价,哪怕这种做法在书中很多球迷看来是没必要的,存在极大的风险,不讨人喜欢。

但我还是写了。

因为我认为董胖子他就应该是这么一个人。他有他的立场和看问题的角度,他会坚持一些他认为应该坚持的事情,而不是成为一味给主角服务的npc,只要涉及主角的都是“好好好”。

还有李自强。有读者看到现在,觉得胡莱已经事业有成,证明了自己,李自强没必要老是看不惯他。

但要我说,他对胡莱的看不惯不是在足球事业上,而是在女儿李青青身上。作为一个早年丧偶,独自把女儿拉扯大的父亲来说,任何一个企图靠近女儿的男人,都会被他当做敌人。不管这个男人有多优秀,哪怕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名动天下……作为父亲,该炸毛还是会炸毛。

这种不爽和是非对错没关系,是一个人的感情。

而感情这玩意儿是不讲道理的。

不要说“这样不对”“不应该这样”。

没有什么对不对,应不应该。

可能直到最后,李自强都不会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胡莱,接受胡莱。但那有什么关系呢?让一个人保持他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好吗?

总之,这就是我在写这本书时的一个创作态度。

而且我也很开心地看到这本书的成绩始终是在向好发展的,哪怕进步的很慢,但确实是在变好。

现在高订过九千,朝着一万去了。

均订也过了六千,是当初我目标的两倍。

我想,作为一个纯架空,一开始缺乏代入感的故事,还能有这样的成绩,足够让我有信心继续写下去了。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包容。

这本书一开始我就说了算是任性之作,你们还能让我继续任性的写,令我感到无上满足。

这本书写的很累,经常写到后半夜,绞尽脑汁一天也就写两章。

可看到自己的成果,还是挺开心的。

我会经常翻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