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去纽约(三日4)(1 / 2)
现在这个时候,李斯科已经坐上了去纽约的飞机,同行的还有师兄哈斯。
这次的目的当然是一年一度的文学俱乐部集会了。
每年在六月底七月初的时候,所有俱乐部成员都会放下手里的工作,集体到纽约一起聚一聚。
这个聚会从俱乐部开办开始,就一直沿用着,没有一次取消过。
这也是每年俱乐部最热闹的时候。
每个成员都会来参加,无一例外,因为俱乐部规定,缺席三次就会被开除出去。
文学俱乐部的成员遍布整个世界文坛,有小国家的宣传部长,有世界一流出版社的老板和编辑,有各个党派咽喉渠道的负责人,好莱坞编剧工会的公会长,还有很多名声显著的报社主编。
可以说这里聚集了整个亚洲,美洲全部的顶尖文学人才。
在这里,不管私下里有什么矛盾,都要笑眯眯的打交道。
李斯科在刚刚追随自己的导师的时候,就自动加入了这个文坛上的庞然大物,而且还是里面的翘楚,因为伯曼尔可是这个协会的发起人。
之所以说,李斯科在美国一般不会有人为难,就是因为背靠这个俱乐部,这里的人单个拿出来或许并不起眼,甚至只能说稍微有一点权势,但是集合起来的力量和渠道,那可是大得惊人。
要知道,连白宫新闻发言人都是这里面的一员。
俱乐部的人种也很多,亚裔是很小的一部分,英裔和美国白人势均力敌,犹太人也是很小的群体。
哈斯坐在飞机上倒是春风得意,要知道前几年,哈斯每次都像一个鹌鹑一样,基本尽力在隐藏自己的存在感。
因为他是导师口里不争气的存在,他害怕看到导师对自己恨铁不成钢的目光。
看好哈斯的人有很多,要知道在李斯科出道以前,哈斯是整个文学俱乐部里,写文章最有灵气的一个,整个文学俱乐部都觉得大家后继有人,殷切的期盼着他能有所成就。
所以哈斯这几年过得很不顺,蛊惑他走畅销道路的经纪人被整个文坛封杀,害的哈斯的书基本找不到出版社,还好那个经纪人自己有实力,联合了很多三流出版社,资源整合,才能顺畅的出版。
哈斯的每次新书上市,大家虽然碍于一个俱乐部的情面,不去打压,但是基本也不会去宣传。
今年上飞机前几天,哈斯得到了导师的邮件回复,对他恢复了灵气的转型大赞不绝,导师开心的给自己所有的老友去了信,让他们点评哈斯的这本《搭车的女人》。
大家的评价都出奇的高,他们很开心哈斯能走回原路,这下俱乐部可以用两只脚走路了,李斯科和哈斯可以一起撑起这个聚会的门面了。
哈斯的自成一派的写法,让大家都刮目相看,没想到写了一部分爱情之后,居然能把这个题材和严肃融合在一起成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些老前辈甚至想着要不要也把自己的弟子扔进畅销书里打磨一番,说不定也能有所成就呢。
这次坐飞机还是李斯科的黑卡开道,李斯科在别的地方花费不多,但是每年黑卡的年费他都很愿意交,自从拿到这张卡,李斯科的生活发生了很多的便捷,无论是想插队餐厅,还是预定酒店,定机票,甚至一些简单的金融操作都能处理好。
李斯科感觉自己好像带了个随身助理,而且这助理手段很多,什么事情交代给他都能很快给你处理好。
哈斯则对自己师弟的这张黑卡羡慕不已,虽然他家族也算是有点资产,自己也是畅销书的领军人物,每年的稿酬也不少,加上各种版权改编之类的,收入明面上比李斯科还要多,可是也只能用普通的白金卡。
因为这种卡的发放不止是看资产的,更多的看的是影响力,李斯科在世界文坛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鲁博虽然看起来是一个笨拙的胖子,但是他能让李斯科一直不换经纪人的原因就是他的能力。
鲁博的大局观很好,比如李斯科的第一本书的时候,跟英国出版社签订协议的时候,鲁博自己做主,哪怕是要少拿一点分成,也要让出版社加入宣传费用。
因为他对李斯科信心十足,觉得李斯科一定能成为文豪,所以经常是自己的分成少拿一点,也要扩大李斯科的影响力,是真正站在李斯科的角度决定事情的。
得益于鲁博的出色能力,李斯科的书都卖到非洲去了,非洲只要有学校的地方,图书馆里就有李斯科的书,非洲很多政权人物都对李斯科的文采赞不绝口。
他们经常公开给李斯科占队,在鲁博嘴里,李斯科的《血钻》是给非洲所有苦难人民的精神力量。
所以李斯科在非洲十分的受好感,政权人物也乐于有个影响力巨大的作家站在他们的角度,能扭转非洲在世界眼里的形象。
而且黑卡是花旗银行旗下的,李斯科很多的操作都是走的花旗银行的渠道,导师门下有花旗银行的高层。
而且李斯科旗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