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9章 这……(1 / 3)

加入书签

闰七月廿四日的三更时分从直沽出发,常遇春率领的一万五千骑兵,非常顺利地在仅仅一天半之后,也即廿六日的正午,完成了全部‘关门’部署。

至正帝在之前的廿五日傍晚,才收到了大都北方有不明骑兵通过的消息,虽然这股骑兵没有直奔大都,但元廷上下也不傻,根据消息判断,这显然只能是不知从何突袭而来的明军,而且,目标大概率是大都北方的几座隘口。

没有直捣黄龙,反而冲向关隘,明军这是要做甚么?

伴随着强烈的不安预感,至正帝不仅第一时间下令关闭城门,诸军戒防,还要求大都附近城寨各部立刻向京师集结。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即使这些年内斗严重,只是大都周边,元廷军队总数也接近20万。其中大都城内有精兵8万,丞相也速之前还聚集了3万人南下在沧州与明军对峙,其余部队则分布在周边林立的城池军寨内。

甚至不说其他,只是大都城内的8万精兵,如果能够同心协力,都能把这座城池守得固若金汤。

问题是,至正帝也清楚,大都内外的军队,各有其主,派系林立,关键时刻能坚定死忠于皇室的,可能连两万人都不到。

因此,诏令发布之后,至正帝的第二个念头,是想要逃走。

醉生梦死了这么多年,长期沉迷享乐的至正帝实在没有与明军对峙的勇气,别跟说其他甚么雄心。

想到这里,这位在位35年经历过太多事情的元廷皇帝也忽然明白,明军这是不想让他逃,这才会有那股绕过大都向北而去的骑兵。

或许,想错了呢?

于是又召见依旧还留在大都的南朝翰林直学士范常,表面怒不可遏地痛斥明军的突袭行为,话里话外却是试探。

真没有谈和的机会了吗?

面对至正帝表面质问的试探,感受着周围元廷诸臣各样的目光,范常一点也不心虚,还倒打一耙,理直气壮地表示当下局面是至正帝犹豫不决造成的,元廷要负全责,毕竟至正帝如果早答应了自家皇帝陛下的一系列要求,也不至于走到当下局面。

至正帝不是傻子,他觉得自己八成是被耍了,某些瞬间甚至很想把范常拉出去砍了。

到底没这么做。

只是让人把范常押下去,严加看管。

随后与已经貌合神离多年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和朝廷诸臣商议对策。

现在,怎么办?

弃了这大都城,果断出逃?

问题是,往哪逃?

向北……

想想消息里的那些南朝骑兵,当下,很难说北方几座隘口是否失陷,甚至,那怕隘口没丢,堵在北方道路上的骑兵部队,肯定是南朝最精锐的家底,若是遭遇,双方胜负难料。

向东……

至正帝也给自己留了一个后路,出海,逃往耽罗。

元廷当年几次东征日本,因为种种原因,虽然没能征服那座海外岛国,倒是顺路拿下了高丽南部的耽罗国,并入元廷版图,设立耽罗总管府。

至正帝为此还在去年特意派人去耽罗给自己修建行宫。

当下年代,逃往海上,在大部分人的意识中,虽然风波险恶,却也是相当安全的一条出路。更何况,到了耽罗,只要至正帝想,可以就近在高丽登岸,再奔向辽阳。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 】

然而,按照之前的消息,那股南朝骑兵,恰就是从东边而来,可能就是从直沽登陆。

这条路因此也行不通。

向西……

出卢沟桥,过房山、飞狐、灵丘入代州,去往山西。

只是,过往几年闹得那么不可开交,扩廓还会收留自己么?

至正帝在焦灼中迟疑了足足两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再没了机会。

直沽方向。

常遇春出发后,第二批由何文辉率领的两万骑行步军也紧跟而来,沿途继续分散,填补加强各个隘口的守御,并设置堵截游骑。

确认第一批一万五千人全部拿下了各自的既定目标,何文辉分兵一万,直扑大都,在廿七日的下午,抵达大都城北,距离十里,安营扎寨。

南线。

只是早了两个时辰,廿七日的上午,征虏偏将军汤和率领的另外一万五千骑兵就抵达了大都,一万五千精骑分成三路,分别在大都东、西、南三个方向扎营,与城上严阵以待的元军对峙。

总计两万五千人,即使都是精锐,想要围住人口百万级别的大都,也是笑话。

若是这时至正帝下定决心果断出逃,无论是向北,还是向西,都不是没有逃出生天的机会。

然而,得报围城明军数量不多之后,至正帝又产生了幻想,还以为这是南朝那乞丐皇帝的逼谈手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